当前位置: 聚优范文网>儿童故事>睡前故事>数学名人故事-睡前故事

数学名人故事-睡前故事

时间:2022-01-10 12:37:55 睡前故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数学名人故事大全-睡前故事

导语:数学家,是各国的重要角色,那么你是否看过这些名人的故事?以下文章为品才网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欢迎浏览。

数学名人故事大全-睡前故事

数学名人故事大全_睡前故事

百科全书式的数学家

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可能会奇怪,为什么是“百科全书式的数学家”呢?百科全书就是把好多知识收集在一起的书。那么,用“百科全书”来形容一个人,就是说这个人博学多识,有很渊博的知识和学问。这篇文章里所讲上网莱布尼茨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莱布尼茨1646年出生于德国,他的父亲是莱比锡大学的哲学教授,从小开始,莱布尼茨就酷爱读书,还自学了几门外语,15岁时就进入了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学,同时还钻研哲学和数学。仅仅20岁,就获得了博士学位和教授席位。然而他没有去当教授,而是在侯爵的门下,做起了法律和外交事务。

在日常事务的间隙,莱布尼茨继续研究数学。他曾被派往法国巴黎出使4年,在这4年中,他认识了许多数学家和科学家,并研读了许多法国著名数学家的著作。在这段时间,他发现了微积分数的基本原理,从而确立了微积分的基本内容。有意思的是,英国科学家牛顿几乎同时也发现了微积分原理,所以历史上把牛顿和莱布尼茨一起看作是微积分的发现者。

在巴黎出使期间,莱布尼茨还被派到伦敦出使。在那里,他结识了许多数学家,更加深入地研究数学,取得了很多成果,还被选为伦敦皇家学会会员。后来,他又被巴黎科学院选为院士。再后来他到德国的柏林工作,在那里创办了柏林科学院并出任第一任院士。身兼欧洲三个最重要城市的科学院的院长或院士,可见莱布尼茨当时的威望之高,贡献之大。

莱布尼茨对数学的贡献是巨大的。在数学上,有两个互相对立的领域:连续数学和离散数学,二莱布尼茨是数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在这两个方面都达到了最高水平的人。

莱布尼茨是杰出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法学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和地质学家。他在数学、逻辑学、力学、光学、航海学和计算机方面都做了重要的工作。他具有多方面的学问和才华,不是一般人能够相比的。所以我们把这博学多才的德国数学家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天才”。

华罗庚的故事

有一次,他跟邻居家的孩子一起出城去玩,他们走着走着;忽然看见路旁有座荒坟,坟旁有许多石人、石马。这立刻引起了华罗庚的好奇心,他非常想去看个究竟。于是他就对邻居家的孩子说:

“那边可能有好玩的,我们过去看看好吗?”

邻居家的孩子回答道:“好吧,但只能呆一会儿,我有点害怕。”

胆大的华罗庚笑着说:“不用怕,世间是没有鬼的。”说完,他首先向荒坟跑去。

两个孩子来到坟前,仔细端详着那些石人、石马,用手摸摸这儿,摸摸那儿,觉得非常有趣。爱动脑筋的华罗庚突然问邻居家的孩子:“这些石人、石马各有多重?”

邻居家的孩子迷惑地望着他说:"我怎么能知道呢?你怎么会问出这样的傻问题,难怪人家都叫你‘罗呆子’。”

华罗庚很不甘心地说道:“能否想出一种办法来计算一下呢?”

邻居家的孩子听到这话大笑起来,说道:“等你将来当了数学家再考虑这个问题吧!不过你要是能当上数学家,恐怕就要日出西山了。”

华罗庚不顾邻家孩子的嘲笑,坚定地说:“以后我一定能想出办法来的。”

当然,计算出这些石人、石马的重量,对于后来果真成为数学家的华罗庚来讲,根本不在话下。

金坛县城东青龙山上有座庙,每年都要在那里举行庙会。少年华罗庚是个喜爱凑热闹的人,凡是有热闹的地方都少不了他。有一年华罗庚也同大人们一起赶庙会,一个热闹场面吸引了他,只见一匹高头大马从青龙山向城里走来,马上坐着头插羽毛、身穿花袍的“菩萨”。每到之处,路上的老百姓纳头便拜,非常虔诚。拜后,他们向“菩萨”身前的小罐里投入钱,就可以问神问卦,求医求子了。

华罗庚感到好笑,他自己却不跪不拜“菩萨”。站在旁边的大人见后很生气,训斥道:

“孩子,你为什么不拜,这菩萨可灵了。”

“菩萨真有那么灵吗?”华罗庚问道。

一个人说道:“那当然,看你小小年纪千万不要冒犯了神灵,否则,你就会倒楣的。”

“菩萨真的万能吗?”这个问题在华罗庚心中盘旋着。他不相信一尊泥菩萨真能救苦救难。

庙会散了,看热闹的老百姓都回家了。而华罗庚却远远地跟踪着“菩萨”。看到“菩萨”进了青龙山庙里,小华罗庚急忙跑过去,趴在门缝向里面看。只见 “菩萨”能动了,他从马上下来,脱去身上的花衣服,又顺手抹去脸上的妆束。门外的华庚惊呆了,原来百姓们顶礼膜拜的“菩萨”竟是一村民装扮的。

华罗庚终于解开了心中的疑团,他将“菩萨”骗人的事告诉了村子里的.每个人,人们终于恍然大悟了。从此,人们都对这个孩子刮目相看,再也无人喊他“罗呆子”了。

命运多舛的数学之星

1832年,一位年仅21岁的少年离开了人世。可是,他留下的薄薄的60页书稿,却有着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数年后,数学界发现这位青年创立了一个数学的新分支群论。这位青年就是伽罗华。

伽罗华短暂的一生,几乎都是在逆境中度过的。但痛苦的磨难和坎坷的经历,没能压抑住他在数学上卓越的创造。

伽罗华活着的时候,他的研究成果没能得到数学界的公认。第一篇论文交给法国科学院,却被数学家柯西遗失了;19岁时,他写了3篇论文,送交法国科学院,秘书把他的手稿带回家,还没有来得及去看就去世了,同时手稿也不知去向了。1831年,伽罗华第三次把自己的研究报告呈交法国科学院。数学家泊松出于偏见,草率地否定了伽罗华的研究。

尽管命运如此不公,但伽罗华继续他的数学研究,并创立了“伽罗华理论”,为群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伽罗华死后14年,数学家刘维尔认真研究了他的著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把他的论文发表在一本杂志上。伽罗华死后38年,他被数学界公认为“群论”的奠基人。伽罗华就像数学天空中的流星,放射出短暂而耀眼的光芒。

“算痴”史丰收

史丰收是我国著名的速算发明家。他从11岁开始钻研速算法,经过10年的努力,成功地打破了几千年来四则混合运算的传统计算法,创立了能够不用计算工具、不列运算程序、从高位算起、一口报出正确答案的快速计算法,因而轰动海内外,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史丰收上学的时候,正逢“文革”开始,学校被迫停课,他无法上学读书,便在家里埋头钻研速算法。由于家庭贫困买不起纸和笔,史丰收便在墙壁上练,用木棒在地上练,他甚至把被单上、自己身上、手背上都写满了数字,被别人误认为“疯子”。

后来,学校恢复了上课,一天中午放学后,史丰收一回到家中就开始埋头计算,忘记了吃饭。妈妈给他端来两个馒头,可是,小丰收一直没顾得上吃。快到上学的时间了,妈妈催促他上学去,他这才停下笔,背上书包向外走去。妈妈到他房间一看,呆住了:两个馒头还放在盘内,上面写满了数字。原来,小丰收把吃饭的事忘了,将馒头当成了稿纸了。

还有一次,他和一个小伙伴在街上走着,嘴里默念着数字,手指还不停地掐算着。一位母亲领着一个小女孩迎面而来,突然小女孩站住不动了,惊疑地看着史丰收,对妈妈说:“那个人怎么啦?好像是个神经病。”但史丰收一点也没听到小女孩的话,还沉浸在他的数字世界中。事后同伴告诉他,他忍不住大笑起来:“啊,我成了神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