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聚优范文网>幼师资源>幼儿教案>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

时间:2024-10-15 04:03:58 幼儿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模板集锦六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的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模板集锦六篇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 篇1

  【活动内容】

  1.通过观察不同颜色物体的排列顺序,判断物体遮住部分的颜色和排列位置,并用标记表示。(重点)

  2.能根据标记提示的排列规律正确地穿项链。

  3.学习记录自己活动的结果。

  难点:通过观察、判断动手操作等一系列过程之后能够尝试记录自己的活动结果。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能够将三个以上物体按大小或者形状进行排列。

  物质准备:

  1、一串按红、黄、黄规律穿成的花瓣(彩色纸剪成)项链(两头绳子不连接),数量为4组;可以掀开盖子的长方体盒子,方便幼儿看到里面的花瓣及其排列状况;空白记录纸两张,颜色笔若干。

  2、幼儿人手1份:幼儿用书第7页《串珠卡片》、第29页《猜一猜》的操作材料,颜色或形状交替排列的木珠串,可以掀开盖子的长方形盒子,摸箱。

  【活动过程】

  开始活动

  一、感知一串花瓣项链排列的规律。

  1、教师出示一串花瓣项链。

  师:这串花瓣项链漂亮吗?说说这些花瓣是怎样排列的。

  2、请幼儿一起说说花辫排列的顺序。

  3、教师将幼儿讲述的内容用颜色标记做记录。

  基本活动

  二、感知环形花瓣项链的规律。

  1、教师将直线形项链连接,变成环形项链。

  师:现在,你还能看出花瓣是怎样排列的吗?

  2、教师引导幼儿根据以往感知环形物体的经验,找到项链的起点,沿着一个方向观察,并说出其排列顺序:红、黄、黄,红、黄、黄……教师同时用标记记录。

  3、引导幼儿观察、判断刚才记录单上的标记能否表示所说的.顺序。

  师:如果我们从相反方向观察,能否用刚才的标记表示?为什么?

  4、师幼共同沿相反方向观察,并记录排列的规律:黄、黄、红,黄、黄、红……

  5、引导幼儿观察、比较不同方向花辫排列的顺序。

  三、猜想、判断隐藏部分花瓣的位置、颜色。

  1、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我要将这串项链中的一些花瓣藏在这个盒子里,然后请你猜猜盒子里藏的是什么颜色的花瓣,排在什么位置。请大家闭上眼睛。

  师:这里面藏了3个花瓣,猜猜它们是什么颜色的,怎样排列的?你是怎样想的?

  2、请1~2位幼儿说出自己的猜测,并记录下来,然后打开盒子验证其猜测是否正确,并对判断准确的幼儿给予表扬。

  3、再次游戏:教师将项链从盒子中穿过,隐藏4个花瓣,请幼儿猜想、判断。

  教师:这一次里面藏了4个花瓣,请你们仔细看看,再想一想,盒子里面会是什么颜色的花瓣,排在盒子的什么位置?

  4、请个别幼儿说出自己的猜测结果和理由,并记录下来,然后打开验证。

  四、幼儿操作。

  1、第一组、第二组:盒子里藏着什么颜色的木珠。

  师:请小朋友观察盒子外面木珠的排列规律,猜猜并记录盒子里的木珠是怎么排列的,各是什么颜色?

  2、第三组、第四组:串项链

  师:请小朋友从摸箱中摸出一张串珠的标记卡,根据标记提示的颜色、数量串项链。

  3、第五组、第六组:猜一猜。(幼儿用书第29页)

  师:山洞和大树后面藏着什么样的动物和娃娃?请你在不干胶材料上选择合适的标记贴在空白的地方。

  结束活动

  五、请1~2位幼儿将自己玩“猜盒子里藏的木珠”活动的记录单说给大家听,并验证猜得是否正确,记得是否清楚。

  教学反思:

  活动中幼儿兴趣很高,参与的欲望较强。幼儿通过观察去寻找规律,用动手操作去发现规律,用动作去体现规律,用各种感官去变现规律。幼儿在看、说、动、做中思维十分活跃。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2、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3、积极参与排序活动,体验排序中的乐趣。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5、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活动重难点:

  能按动物的某一特征进行排序,尝试记录结果。

  活动准备:

  1、课件:《让谁先吃好呢》。

  2、动物图片4套,字卡:重→轻、高→矮、大→小,

  3、数字1-10的贴纸4套、记录卡4张。

  4、幼儿经验准备:认识跷跷板,知道跷得高表示轻;跷得低表示重;跷跷板是平的,表示一样重。

  活动过程:

  一、初步了解动物的主要特征

  1、出示图片,认识动物。

  2、引导幼儿说出动物各自的特征。

  3、出示桃子

  师:咦,这是什么?这个桃子看上去怎么样?闻上去又会是什么味道?

  师:你们想吃吗?动物们和我们一样,看到这个大桃子馋得口水都快流出来了,都想先吃到这个大桃子。可是,该让谁先吃呢?

  二、按动物的特征排序

  1、按个子的高矮排序。

  师:长颈鹿说:“我们按个子的高矮来排列,谁最高谁先吃。”

  师:小朋友,你知道应该怎样比高矮吗?我们来看看动物们是怎样比的。你觉得他们的方法对吗?

  (观察图片、通过比较,引导幼儿说出量高矮的方法,“要站在一样高的地方,量的时候要站直了,不能把尾巴算上,踮起脚来量也不行”等。)

  师:动物们整整齐齐地站好了,小朋友,你们看出来了吗?让我们从高到矮排序,谁最高?第二高是谁呢?第三高呢?接下来轮到谁?第五高?最矮的一个是谁呀?

  师:原来,比高矮是长颈鹿的个子最高。

  2、按嘴巴大小排序。

  师:长颈鹿正想吃桃子时,鳄鱼长大嘴巴喊不行。他会提出比什么?

  师:嘴巴的大小怎么比?看看动物们用了什么好办法。

  课件演示动物比嘴巴的大小。

  请幼儿看图根据动物嘴巴的大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动物排队。

  3、按动物的轻重排序。

  (1)师:鳄鱼正想吃桃子时,犀牛不服气了,犀牛要求比什么?

  师:那体重怎么称啊?有什么好办法呢?

  师:我们来看看动物们是怎样称体重的。

  引导幼儿理解跷跷板的`原理。

  师:于是,犀牛搬来许多石头,有几块?我们一起来数一数。(集体点数10)

  师:看,其他动物也在用翘翘板称体重呢,它们又有多重呢?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记录表,请四个小朋友一组,一起数一数、记一记,最后根据石头的数量,按照从重到轻的顺序给这些动物朋友排序。

  (2)幼儿数石头记录,按照从重到轻的顺序排序,教师观察指导。

  (3)交流数石头、排序的结果

  (4)师:现在我们一比就知道谁最重了?(出示轻重排序图)

  集体看排序图讲述。

  三、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1、播放毛毛虫的话。

  师(出示排序图):你们觉得毛毛虫说得有道理吗?

  2、师:想想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从小排到大、从矮排到高、从短排到长”的情况发生?

  四、品尝桃子

  师:看来,毛毛虫说得很有道理。听了毛毛虫的话,小动物们决定大家一起分享这个美味的桃子。“啊呜,啊呜,

  桃子真好吃呀!”

  师:小朋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比较方法,只要你认真观察,你就会找到许许多多的排列方式。

  教学反思:

  在“数学绘本”教学中,教师扮演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旨在引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与热情。除了“数学绘本”本身的趣味性让幼儿身临其境外,教师的语言、教态也应和“数学绘本”的故事情节相匹配。在此,有一个小技巧,即在故事情节的关键处将问题抛给幼儿,引起幼儿的好奇心,满足幼儿的成就感。例如在《让谁先吃好呢》这一“数学绘本”的教学中,当长颈鹿说比身高时,我就抛出问题:怎样才能量出身高呢?藉此,让学生想出各种测量身高的方法。当猴子不同意比嘴巴大小时,教师抛出问题:你们猜,猴子会要求比什么?这个问题既让学生思考猴子有哪些特征,又让幼儿感受猴子的心理。

  数学绘本通过有趣的童话情景,巧妙地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绘本故事中,不仅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绘本的魅力,而且还为教师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搭建了一个展示的舞台,更为孩子们开心、快乐地学习创造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数学活动因绘本更精彩。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 篇3

  目标:

  1、在故事中进一步感知9以内的数,丰富封闭点数的经验。

  2、在操作中积极尝试与探索棋子的排列方式,并初步学习用画图进行记录。

  3、能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并大胆讲述自己的`想法。

  准备:

  棋子若干、记录纸、队形图。

  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很久很久以前,白棋和黑棋是好朋友。他们最爱跳舞了。瞧,它们开始了!

  2、他们好像在跳什么舞?一共有几颗棋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3、继续故事:可是有一天,白棋和黑棋因为一点小事吵架了,于是白棋就找白棋跳舞,黑棋就找黑棋跳舞。它们好像在跳什么舞呢?

  (1)白棋有多少颗?

  (2)黑棋有多少颗?他和白棋比,是多还是少?

  二、尝试与探索棋子的排列方式并记录

  继续故事:时间一长,白棋想:如果能和黑棋一起跳舞,那该多快乐呀;而黑棋也在想:如果能和白棋一起跳舞,肯定更幸福!于是,白棋马上去找黑棋,而黑棋也正好去找白棋。就这样,黑棋和白棋又重新成为了好朋友。它们开心地笑啊,跳哇!终于又能在一起跳舞了。

  1、这是什么舞呀?我想把它画下来。可是从哪儿开始呢?谁有好办法?

  (出示记录纸示范记录方法)

  2、它们接下去还会跳什么舞呢?

  3、谁来试一试?(个别幼儿)

  4、这么好的舞蹈,快把它画下来。(幼儿在记录纸上进行记录)

  三、幼儿操作与交流

  1、今天棋子还想和小朋友一起跳舞,他们喜欢跳一些特别的舞。宝宝们,和棋子跳舞后,别忘了马上照样子画下来。(幼儿自由操作)

  2、集体交流。你和棋子跳了什么舞?有什么发现?

  3、看记录图小结:原来这几种造型不同的舞蹈都是*颗棋子。

  四、延伸

  听,跳舞的音乐响起来了!爱跳舞的棋子又开始跳起了新的舞蹈。(出示图片)里面还藏着秘密呢,到底是什么,我们下次再来研究。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大小、排列的疏密与数量的关系。

  2.学习用数字记录操作结果,乐意表达自己的操作发现。

  3.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活动准备:

  用纸板剪成的大小不同的饼干若干,2只大小不同的熊图片大小不同的圆形模型人手2个,印泥若干,记录单和笔人手一份,白纸每人2张饼干若干

  活动过程:

  一、看饼干

  1.故事情境引入主题。熊妈妈有两个熊宝宝,(出示图片)一只叫大熊,一只叫小熊,它们最喜欢吃妈妈做的饼干。看,这些饼干有什么不一样?(有大有小)

  2.看看大饼干有几块?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小饼干有几块?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二、做饼干

  (一)幼儿第一次尝试操作:感知物体数量的多少与物体排列疏密的关系

  1.熊宝宝们吃了还想吃,熊妈妈请我们小朋友帮忙再做一些饼干好吗?

  2.教师示范用模具印制饼干,并讲述印制饼干的要求。

  师: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面皮和模具,选一个模具在铺平的面皮上面印压饼干。印的时候每个饼干不重叠,不交叉,要确保饼干是完整的。看看你能做出几块饼干,并将数量用数字记录纸上的格子里。

  3.组织讨论:为什么印出的饼干会不一样多?引导幼儿比较两名幼儿印制的饼干。

  4.师小结:同样大的`面皮,用同样大的模具印饼干,饼干排列紧,数量多;饼干排列疏,饼干少。

  (二)、幼儿第二次探索操作:感知物体数量的多少与物体大小的关系

  1.大熊喜欢吃大饼干,小熊喜欢吃小饼干,请你们再帮忙做一些大饼干和小饼干好吗?

  2.教师示范用模具印制饼干,并讲述印制饼干的要求。

  师:先用一个大模具在铺平的面皮上面印压大饼干。印的时候每个饼干不重叠,不交叉,排列整齐,还要确保饼干是完整的看看你能做出几块大饼干,并将数量写在记录纸上大饼干后面的格子里。好了以后把面皮反过来,换一个小模具用同样方法印制小饼干,并将数量记录在小饼干后面的格子里。

  3.组织讨论:印出来的大饼干和小饼干一样多吗?为什么印出的饼干会不一样多?

  4.师小结:同样大的面皮,饼干小,数量多;饼干小大,数量少。

  三、吃饼干

  1.师:"熊妈妈为了感谢我们小朋友帮助她,特意拿了些饼干让我们品尝呢!"

  2.幼儿吃饼干,体验帮助别人的乐趣。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纲要》中指出:教育只有回归幼儿生活,选择其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为探索活动的对象,让幼儿在这其中获得建构数经验,使数教育更能关注孩子的基本经验、当前需要和热点话题,活动才更有价值。当前,我班正开展《我爱我家》的主题活动,在区域及集体活动中都涉及到了门牌号的概念,由此引发了孩子们对自己家的门牌号的关注及兴趣;同时有部分孩子不住在高层,对住高楼缺乏一定的经验。考虑到孩子当前的兴趣点、实际情况以及门牌号和孩子的生活密切相关,学习掌握之后又能回归于生活中继续实践这几点因素,我实施了本此活动。活动共分为两个环节:一、情境感知,理解门牌号和楼层及房间之间的对应关系;二、实践操作,在巩固和运用中感知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

  活动目标:

  1、感受门牌号和楼层、房间之间的对应关系,感知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愿意积极思考,在交流、互动中努力解决找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能够根据门牌号找到正确的房间位置。

  活动准备:

  楼房平面示范图一张、楼房平面图人手一张、写有楼层号和门牌号的书信若干、标有幼儿门牌号的大头贴若干、固体胶

  活动过程:

  一、游戏感知(复习楼层及房间的数数方法)

  1、数楼层时从哪里开始数?

  2、数房间时从哪里开始数?

  小结:数楼层时要从下往上数,数房间时要从左往右数。

  3、幼儿贴照片,住高楼。

  4、介绍一下自己住在第几层楼的第几间房间。

  二、情境感知(感知门牌号和楼层及房间之间的对应关系)

  1、问题引出:只有楼层号没有房间号的信送给谁?

  2、得出结论:送东西或者找家的时候,一定要同时写上楼层号和房间号,这样才不会搞错。

  3、学习看门牌号的方法:“0”前面的数字表示住在第几层楼,“0”后面的数字表示住在第几间房间。

  三、幼儿操作

  1、根据门牌号找家。

  2、交代要求:

  ①看“0”前后的两个数字。

  ②数的时候注意方向。

  四、集体检验。

  1、介绍一下自己找家的好办法。

  2、幼儿交流分享。

  活动反思:

  1、关于活动现场:

  ①照片的发放时机。活动预设时,照片本应该在活动之前就交与幼儿手中。在教师邀请孩子住高楼时,幼儿直接操作。但现场执教时,我交代了要求之后再分发照片,拖慢了环节的开展。这样的调整影响到了整个活动的节奏,对孩子思维的思考上也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在日后的教学现场,教师更应冷静思考,调整心态,更好地做好课前的准备。

  ②操作时对于幼儿的指导。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及时的指导非常必要和有效。!.快思.教案网!这是师幼之间一对一交流的好时机。但在本次活动中,我对孩子们个别指导的机会很少,偏向于对孩子操作结果对错的分类摆放。以后在处理指导环节时,教师可先收集一部分幼儿做好的结果,选择适当时机至前摆放,一方面不影响指导,另一方面也让先操作好的孩子有检验同伴操作的时间。

  2、关于如何解释几零几这一概念的斟酌。

  一开始,我采取的表述是第一个数字表示的是第几层楼,第三个数字表示的是第几个房间。但这样的解释过程中我发现不知如何解释中间的“0”这个数字。而且,第一和第三这样的概念,也需要孩子们运用到左和右两个方向的区分。所以,我换了一种方式:“0”前面的数字表示住在第几层楼,“0”后面的数字表示住在第几间,以“0”作为一个间隔符来解释,这样的表达对孩子来说似乎更加容易理解。

  3、关于幼儿操作错误率较高的原因。

  执教活动之前,我了解了孩子对于数数方向的掌握情况。基本上所有的孩子都知道从哪里开始数。但在操作门牌号的第几层第几间时,我发现孩子对于横向数数的错误率较高。这到底是为什么?我反复思考过,原来平时教学中,牵涉到数数时,孩子们都能按照自己的习惯,从左到右的点数,教师也习以为常了,不会用教学化的语言——从左到右来小结。因此,当活动中我以这样陌生的语言小结时,模糊了孩子至前的经验,有的孩子左右不分,不知道教师小结的含义到底是什么?由此产生了横向数数时错误率较高的现象。这样的情况让我明白到:无论是开放抑或平时的教学,数活动的语言一定要来源于孩子的小结,或是孩子们熟悉的言语,教师对幼儿行为背后的思考一定要更为深入,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 篇6

  活动名称:对称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对称的概念,知道对称和轴对称两种形式

  2 初步感知生活中对称的事物和对称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审美意识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各种大小、颜色、花纹不同的蝴蝶翅膀、蜜蜂翅膀、蜻蜓翅膀2京剧脸谱、窗花、树叶、衣服、围巾等分类展示在教室环境中

  2、纸,剪刀若干

  3、春天的背景图一幅

  活动过程:

  一、感知对称

  1.故事引入:春天来了,花园里并满了五颜六色的花,美丽的蝴蝶、蜜蜂、蜻蜓在花丛中跳起了欢快的舞蹈。这时,飘来一片乌云,棋了大于,朋友们赶紧拍拍翅膀准备飞回家。忽然,大家一起叫了起来:"我丢了一只翅膀,飞不起来了!"(把纸制的蝴蝶、蜜蜂、蜻蜓的翅膀分散地布置在背景图上)雨越下越大,谁愿意帮助他们找到另一只翅膀呢

  2.分组操作:为蝴蝶、蜜蜂、蜻蜓找翅膀。请个别幼儿为背景图上的蝴蝶、蜜蜂、蜻蜓的.翅膀配对。

  3.幼儿展示配好对的翅膀,并说明配对的理由(从颜色、形状、花纹的角度)。

  4.教师小结:蝴蝶、蜜蜂和蜻蜓的翅膀以身体为中心线,它们左右两边的大小、颜色、形状和花纹完全相同,只是方向相反,我们把这种形式叫轴对称。

  二、找对称

  1.幼儿分组观察区域的树叶和花瓣,门、窗、玩具柜、衣物等物品,进入美工区观察脸谱、窗花、工艺品等美术作品,找找都有哪些物品是对称的。

  2.师生分享:大家找到什么物品是对称的?为什么?

  3.师:人体有哪些器官是对称的?动作可以对称吗?(请小朋友指出并做动作。)

  4.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对称的事物?(飞机的翅膀,汽车的车轮,树叶的叶脉等。)

  5.师:为什么很多事物都是对称的呢?(平稳、美丽、协调。)

  三、观察和比较

  1.老师请小朋友欣赏圆形的花盘子,盘子上的图案有什么特点?(中心有一圆点,周围有许多大小、颜色相同的图案。)

  2.师:它和轴对称的图案一样吗?(不一样。)

  3.教师小结:这种也是对称的图案,它以圆点为中心点,周围的图案在大小、形状和排

  列上完全相同,叫点对称

  活动延伸:

  做对称

  1.请幼儿自己动手做对称的图形,看看谁做的对称最多。(教师提示幼儿可以用折、剪等不同的方法。)

  2.展示幼儿的作品,让幼儿互相分享经验。

《实用的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模板集锦六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幼儿园中班的数学教案12-21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10-14

幼儿园中班优秀数学教案03-09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01-15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09-09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荐】11-06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数数06-13

【推荐】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07-19

【热门】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05-27

【热】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09-15

实用的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模板集锦六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的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模板集锦六篇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 篇1

  【活动内容】

  1.通过观察不同颜色物体的排列顺序,判断物体遮住部分的颜色和排列位置,并用标记表示。(重点)

  2.能根据标记提示的排列规律正确地穿项链。

  3.学习记录自己活动的结果。

  难点:通过观察、判断动手操作等一系列过程之后能够尝试记录自己的活动结果。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能够将三个以上物体按大小或者形状进行排列。

  物质准备:

  1、一串按红、黄、黄规律穿成的花瓣(彩色纸剪成)项链(两头绳子不连接),数量为4组;可以掀开盖子的长方体盒子,方便幼儿看到里面的花瓣及其排列状况;空白记录纸两张,颜色笔若干。

  2、幼儿人手1份:幼儿用书第7页《串珠卡片》、第29页《猜一猜》的操作材料,颜色或形状交替排列的木珠串,可以掀开盖子的长方形盒子,摸箱。

  【活动过程】

  开始活动

  一、感知一串花瓣项链排列的规律。

  1、教师出示一串花瓣项链。

  师:这串花瓣项链漂亮吗?说说这些花瓣是怎样排列的。

  2、请幼儿一起说说花辫排列的顺序。

  3、教师将幼儿讲述的内容用颜色标记做记录。

  基本活动

  二、感知环形花瓣项链的规律。

  1、教师将直线形项链连接,变成环形项链。

  师:现在,你还能看出花瓣是怎样排列的吗?

  2、教师引导幼儿根据以往感知环形物体的经验,找到项链的起点,沿着一个方向观察,并说出其排列顺序:红、黄、黄,红、黄、黄……教师同时用标记记录。

  3、引导幼儿观察、判断刚才记录单上的标记能否表示所说的.顺序。

  师:如果我们从相反方向观察,能否用刚才的标记表示?为什么?

  4、师幼共同沿相反方向观察,并记录排列的规律:黄、黄、红,黄、黄、红……

  5、引导幼儿观察、比较不同方向花辫排列的顺序。

  三、猜想、判断隐藏部分花瓣的位置、颜色。

  1、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我要将这串项链中的一些花瓣藏在这个盒子里,然后请你猜猜盒子里藏的是什么颜色的花瓣,排在什么位置。请大家闭上眼睛。

  师:这里面藏了3个花瓣,猜猜它们是什么颜色的,怎样排列的?你是怎样想的?

  2、请1~2位幼儿说出自己的猜测,并记录下来,然后打开盒子验证其猜测是否正确,并对判断准确的幼儿给予表扬。

  3、再次游戏:教师将项链从盒子中穿过,隐藏4个花瓣,请幼儿猜想、判断。

  教师:这一次里面藏了4个花瓣,请你们仔细看看,再想一想,盒子里面会是什么颜色的花瓣,排在盒子的什么位置?

  4、请个别幼儿说出自己的猜测结果和理由,并记录下来,然后打开验证。

  四、幼儿操作。

  1、第一组、第二组:盒子里藏着什么颜色的木珠。

  师:请小朋友观察盒子外面木珠的排列规律,猜猜并记录盒子里的木珠是怎么排列的,各是什么颜色?

  2、第三组、第四组:串项链

  师:请小朋友从摸箱中摸出一张串珠的标记卡,根据标记提示的颜色、数量串项链。

  3、第五组、第六组:猜一猜。(幼儿用书第29页)

  师:山洞和大树后面藏着什么样的动物和娃娃?请你在不干胶材料上选择合适的标记贴在空白的地方。

  结束活动

  五、请1~2位幼儿将自己玩“猜盒子里藏的木珠”活动的记录单说给大家听,并验证猜得是否正确,记得是否清楚。

  教学反思:

  活动中幼儿兴趣很高,参与的欲望较强。幼儿通过观察去寻找规律,用动手操作去发现规律,用动作去体现规律,用各种感官去变现规律。幼儿在看、说、动、做中思维十分活跃。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2、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3、积极参与排序活动,体验排序中的乐趣。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5、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活动重难点:

  能按动物的某一特征进行排序,尝试记录结果。

  活动准备:

  1、课件:《让谁先吃好呢》。

  2、动物图片4套,字卡:重→轻、高→矮、大→小,

  3、数字1-10的贴纸4套、记录卡4张。

  4、幼儿经验准备:认识跷跷板,知道跷得高表示轻;跷得低表示重;跷跷板是平的,表示一样重。

  活动过程:

  一、初步了解动物的主要特征

  1、出示图片,认识动物。

  2、引导幼儿说出动物各自的特征。

  3、出示桃子

  师:咦,这是什么?这个桃子看上去怎么样?闻上去又会是什么味道?

  师:你们想吃吗?动物们和我们一样,看到这个大桃子馋得口水都快流出来了,都想先吃到这个大桃子。可是,该让谁先吃呢?

  二、按动物的特征排序

  1、按个子的高矮排序。

  师:长颈鹿说:“我们按个子的高矮来排列,谁最高谁先吃。”

  师:小朋友,你知道应该怎样比高矮吗?我们来看看动物们是怎样比的。你觉得他们的方法对吗?

  (观察图片、通过比较,引导幼儿说出量高矮的方法,“要站在一样高的地方,量的时候要站直了,不能把尾巴算上,踮起脚来量也不行”等。)

  师:动物们整整齐齐地站好了,小朋友,你们看出来了吗?让我们从高到矮排序,谁最高?第二高是谁呢?第三高呢?接下来轮到谁?第五高?最矮的一个是谁呀?

  师:原来,比高矮是长颈鹿的个子最高。

  2、按嘴巴大小排序。

  师:长颈鹿正想吃桃子时,鳄鱼长大嘴巴喊不行。他会提出比什么?

  师:嘴巴的大小怎么比?看看动物们用了什么好办法。

  课件演示动物比嘴巴的大小。

  请幼儿看图根据动物嘴巴的大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动物排队。

  3、按动物的轻重排序。

  (1)师:鳄鱼正想吃桃子时,犀牛不服气了,犀牛要求比什么?

  师:那体重怎么称啊?有什么好办法呢?

  师:我们来看看动物们是怎样称体重的。

  引导幼儿理解跷跷板的`原理。

  师:于是,犀牛搬来许多石头,有几块?我们一起来数一数。(集体点数10)

  师:看,其他动物也在用翘翘板称体重呢,它们又有多重呢?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记录表,请四个小朋友一组,一起数一数、记一记,最后根据石头的数量,按照从重到轻的顺序给这些动物朋友排序。

  (2)幼儿数石头记录,按照从重到轻的顺序排序,教师观察指导。

  (3)交流数石头、排序的结果

  (4)师:现在我们一比就知道谁最重了?(出示轻重排序图)

  集体看排序图讲述。

  三、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1、播放毛毛虫的话。

  师(出示排序图):你们觉得毛毛虫说得有道理吗?

  2、师:想想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从小排到大、从矮排到高、从短排到长”的情况发生?

  四、品尝桃子

  师:看来,毛毛虫说得很有道理。听了毛毛虫的话,小动物们决定大家一起分享这个美味的桃子。“啊呜,啊呜,

  桃子真好吃呀!”

  师:小朋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比较方法,只要你认真观察,你就会找到许许多多的排列方式。

  教学反思:

  在“数学绘本”教学中,教师扮演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旨在引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与热情。除了“数学绘本”本身的趣味性让幼儿身临其境外,教师的语言、教态也应和“数学绘本”的故事情节相匹配。在此,有一个小技巧,即在故事情节的关键处将问题抛给幼儿,引起幼儿的好奇心,满足幼儿的成就感。例如在《让谁先吃好呢》这一“数学绘本”的教学中,当长颈鹿说比身高时,我就抛出问题:怎样才能量出身高呢?藉此,让学生想出各种测量身高的方法。当猴子不同意比嘴巴大小时,教师抛出问题:你们猜,猴子会要求比什么?这个问题既让学生思考猴子有哪些特征,又让幼儿感受猴子的心理。

  数学绘本通过有趣的童话情景,巧妙地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绘本故事中,不仅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绘本的魅力,而且还为教师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搭建了一个展示的舞台,更为孩子们开心、快乐地学习创造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数学活动因绘本更精彩。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 篇3

  目标:

  1、在故事中进一步感知9以内的数,丰富封闭点数的经验。

  2、在操作中积极尝试与探索棋子的排列方式,并初步学习用画图进行记录。

  3、能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并大胆讲述自己的`想法。

  准备:

  棋子若干、记录纸、队形图。

  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很久很久以前,白棋和黑棋是好朋友。他们最爱跳舞了。瞧,它们开始了!

  2、他们好像在跳什么舞?一共有几颗棋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3、继续故事:可是有一天,白棋和黑棋因为一点小事吵架了,于是白棋就找白棋跳舞,黑棋就找黑棋跳舞。它们好像在跳什么舞呢?

  (1)白棋有多少颗?

  (2)黑棋有多少颗?他和白棋比,是多还是少?

  二、尝试与探索棋子的排列方式并记录

  继续故事:时间一长,白棋想:如果能和黑棋一起跳舞,那该多快乐呀;而黑棋也在想:如果能和白棋一起跳舞,肯定更幸福!于是,白棋马上去找黑棋,而黑棋也正好去找白棋。就这样,黑棋和白棋又重新成为了好朋友。它们开心地笑啊,跳哇!终于又能在一起跳舞了。

  1、这是什么舞呀?我想把它画下来。可是从哪儿开始呢?谁有好办法?

  (出示记录纸示范记录方法)

  2、它们接下去还会跳什么舞呢?

  3、谁来试一试?(个别幼儿)

  4、这么好的舞蹈,快把它画下来。(幼儿在记录纸上进行记录)

  三、幼儿操作与交流

  1、今天棋子还想和小朋友一起跳舞,他们喜欢跳一些特别的舞。宝宝们,和棋子跳舞后,别忘了马上照样子画下来。(幼儿自由操作)

  2、集体交流。你和棋子跳了什么舞?有什么发现?

  3、看记录图小结:原来这几种造型不同的舞蹈都是*颗棋子。

  四、延伸

  听,跳舞的音乐响起来了!爱跳舞的棋子又开始跳起了新的舞蹈。(出示图片)里面还藏着秘密呢,到底是什么,我们下次再来研究。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大小、排列的疏密与数量的关系。

  2.学习用数字记录操作结果,乐意表达自己的操作发现。

  3.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活动准备:

  用纸板剪成的大小不同的饼干若干,2只大小不同的熊图片大小不同的圆形模型人手2个,印泥若干,记录单和笔人手一份,白纸每人2张饼干若干

  活动过程:

  一、看饼干

  1.故事情境引入主题。熊妈妈有两个熊宝宝,(出示图片)一只叫大熊,一只叫小熊,它们最喜欢吃妈妈做的饼干。看,这些饼干有什么不一样?(有大有小)

  2.看看大饼干有几块?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小饼干有几块?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二、做饼干

  (一)幼儿第一次尝试操作:感知物体数量的多少与物体排列疏密的关系

  1.熊宝宝们吃了还想吃,熊妈妈请我们小朋友帮忙再做一些饼干好吗?

  2.教师示范用模具印制饼干,并讲述印制饼干的要求。

  师: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面皮和模具,选一个模具在铺平的面皮上面印压饼干。印的时候每个饼干不重叠,不交叉,要确保饼干是完整的。看看你能做出几块饼干,并将数量用数字记录纸上的格子里。

  3.组织讨论:为什么印出的饼干会不一样多?引导幼儿比较两名幼儿印制的饼干。

  4.师小结:同样大的`面皮,用同样大的模具印饼干,饼干排列紧,数量多;饼干排列疏,饼干少。

  (二)、幼儿第二次探索操作:感知物体数量的多少与物体大小的关系

  1.大熊喜欢吃大饼干,小熊喜欢吃小饼干,请你们再帮忙做一些大饼干和小饼干好吗?

  2.教师示范用模具印制饼干,并讲述印制饼干的要求。

  师:先用一个大模具在铺平的面皮上面印压大饼干。印的时候每个饼干不重叠,不交叉,排列整齐,还要确保饼干是完整的看看你能做出几块大饼干,并将数量写在记录纸上大饼干后面的格子里。好了以后把面皮反过来,换一个小模具用同样方法印制小饼干,并将数量记录在小饼干后面的格子里。

  3.组织讨论:印出来的大饼干和小饼干一样多吗?为什么印出的饼干会不一样多?

  4.师小结:同样大的面皮,饼干小,数量多;饼干小大,数量少。

  三、吃饼干

  1.师:"熊妈妈为了感谢我们小朋友帮助她,特意拿了些饼干让我们品尝呢!"

  2.幼儿吃饼干,体验帮助别人的乐趣。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纲要》中指出:教育只有回归幼儿生活,选择其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为探索活动的对象,让幼儿在这其中获得建构数经验,使数教育更能关注孩子的基本经验、当前需要和热点话题,活动才更有价值。当前,我班正开展《我爱我家》的主题活动,在区域及集体活动中都涉及到了门牌号的概念,由此引发了孩子们对自己家的门牌号的关注及兴趣;同时有部分孩子不住在高层,对住高楼缺乏一定的经验。考虑到孩子当前的兴趣点、实际情况以及门牌号和孩子的生活密切相关,学习掌握之后又能回归于生活中继续实践这几点因素,我实施了本此活动。活动共分为两个环节:一、情境感知,理解门牌号和楼层及房间之间的对应关系;二、实践操作,在巩固和运用中感知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

  活动目标:

  1、感受门牌号和楼层、房间之间的对应关系,感知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愿意积极思考,在交流、互动中努力解决找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能够根据门牌号找到正确的房间位置。

  活动准备:

  楼房平面示范图一张、楼房平面图人手一张、写有楼层号和门牌号的书信若干、标有幼儿门牌号的大头贴若干、固体胶

  活动过程:

  一、游戏感知(复习楼层及房间的数数方法)

  1、数楼层时从哪里开始数?

  2、数房间时从哪里开始数?

  小结:数楼层时要从下往上数,数房间时要从左往右数。

  3、幼儿贴照片,住高楼。

  4、介绍一下自己住在第几层楼的第几间房间。

  二、情境感知(感知门牌号和楼层及房间之间的对应关系)

  1、问题引出:只有楼层号没有房间号的信送给谁?

  2、得出结论:送东西或者找家的时候,一定要同时写上楼层号和房间号,这样才不会搞错。

  3、学习看门牌号的方法:“0”前面的数字表示住在第几层楼,“0”后面的数字表示住在第几间房间。

  三、幼儿操作

  1、根据门牌号找家。

  2、交代要求:

  ①看“0”前后的两个数字。

  ②数的时候注意方向。

  四、集体检验。

  1、介绍一下自己找家的好办法。

  2、幼儿交流分享。

  活动反思:

  1、关于活动现场:

  ①照片的发放时机。活动预设时,照片本应该在活动之前就交与幼儿手中。在教师邀请孩子住高楼时,幼儿直接操作。但现场执教时,我交代了要求之后再分发照片,拖慢了环节的开展。这样的调整影响到了整个活动的节奏,对孩子思维的思考上也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在日后的教学现场,教师更应冷静思考,调整心态,更好地做好课前的准备。

  ②操作时对于幼儿的指导。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及时的指导非常必要和有效。!.快思.教案网!这是师幼之间一对一交流的好时机。但在本次活动中,我对孩子们个别指导的机会很少,偏向于对孩子操作结果对错的分类摆放。以后在处理指导环节时,教师可先收集一部分幼儿做好的结果,选择适当时机至前摆放,一方面不影响指导,另一方面也让先操作好的孩子有检验同伴操作的时间。

  2、关于如何解释几零几这一概念的斟酌。

  一开始,我采取的表述是第一个数字表示的是第几层楼,第三个数字表示的是第几个房间。但这样的解释过程中我发现不知如何解释中间的“0”这个数字。而且,第一和第三这样的概念,也需要孩子们运用到左和右两个方向的区分。所以,我换了一种方式:“0”前面的数字表示住在第几层楼,“0”后面的数字表示住在第几间,以“0”作为一个间隔符来解释,这样的表达对孩子来说似乎更加容易理解。

  3、关于幼儿操作错误率较高的原因。

  执教活动之前,我了解了孩子对于数数方向的掌握情况。基本上所有的孩子都知道从哪里开始数。但在操作门牌号的第几层第几间时,我发现孩子对于横向数数的错误率较高。这到底是为什么?我反复思考过,原来平时教学中,牵涉到数数时,孩子们都能按照自己的习惯,从左到右的点数,教师也习以为常了,不会用教学化的语言——从左到右来小结。因此,当活动中我以这样陌生的语言小结时,模糊了孩子至前的经验,有的孩子左右不分,不知道教师小结的含义到底是什么?由此产生了横向数数时错误率较高的现象。这样的情况让我明白到:无论是开放抑或平时的教学,数活动的语言一定要来源于孩子的小结,或是孩子们熟悉的言语,教师对幼儿行为背后的思考一定要更为深入,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 篇6

  活动名称:对称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对称的概念,知道对称和轴对称两种形式

  2 初步感知生活中对称的事物和对称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审美意识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各种大小、颜色、花纹不同的蝴蝶翅膀、蜜蜂翅膀、蜻蜓翅膀2京剧脸谱、窗花、树叶、衣服、围巾等分类展示在教室环境中

  2、纸,剪刀若干

  3、春天的背景图一幅

  活动过程:

  一、感知对称

  1.故事引入:春天来了,花园里并满了五颜六色的花,美丽的蝴蝶、蜜蜂、蜻蜓在花丛中跳起了欢快的舞蹈。这时,飘来一片乌云,棋了大于,朋友们赶紧拍拍翅膀准备飞回家。忽然,大家一起叫了起来:"我丢了一只翅膀,飞不起来了!"(把纸制的蝴蝶、蜜蜂、蜻蜓的翅膀分散地布置在背景图上)雨越下越大,谁愿意帮助他们找到另一只翅膀呢

  2.分组操作:为蝴蝶、蜜蜂、蜻蜓找翅膀。请个别幼儿为背景图上的蝴蝶、蜜蜂、蜻蜓的.翅膀配对。

  3.幼儿展示配好对的翅膀,并说明配对的理由(从颜色、形状、花纹的角度)。

  4.教师小结:蝴蝶、蜜蜂和蜻蜓的翅膀以身体为中心线,它们左右两边的大小、颜色、形状和花纹完全相同,只是方向相反,我们把这种形式叫轴对称。

  二、找对称

  1.幼儿分组观察区域的树叶和花瓣,门、窗、玩具柜、衣物等物品,进入美工区观察脸谱、窗花、工艺品等美术作品,找找都有哪些物品是对称的。

  2.师生分享:大家找到什么物品是对称的?为什么?

  3.师:人体有哪些器官是对称的?动作可以对称吗?(请小朋友指出并做动作。)

  4.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对称的事物?(飞机的翅膀,汽车的车轮,树叶的叶脉等。)

  5.师:为什么很多事物都是对称的呢?(平稳、美丽、协调。)

  三、观察和比较

  1.老师请小朋友欣赏圆形的花盘子,盘子上的图案有什么特点?(中心有一圆点,周围有许多大小、颜色相同的图案。)

  2.师:它和轴对称的图案一样吗?(不一样。)

  3.教师小结:这种也是对称的图案,它以圆点为中心点,周围的图案在大小、形状和排

  列上完全相同,叫点对称

  活动延伸:

  做对称

  1.请幼儿自己动手做对称的图形,看看谁做的对称最多。(教师提示幼儿可以用折、剪等不同的方法。)

  2.展示幼儿的作品,让幼儿互相分享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