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聚优范文网>儿童学堂>少儿唐诗>悯农(其一)少儿唐诗

悯农(其一)少儿唐诗

时间:2024-08-21 19:54:20 少儿唐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悯农(其一)少儿唐诗

  悯农这首诗告诫我们,千万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因为这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我们不要去浪费,也不要去糟蹋。接下来小编整理了悯农(其一)少儿唐诗,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悯农(其一)少儿唐诗

  悯农·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释义

  粟:泛指谷类。

  犹:仍然。

  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译文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赏析

  这首诗的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创作背景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悯农(其一)少儿唐诗】相关文章:

咏柳少儿唐诗09-19

《大林寺桃花》少儿唐诗06-09

幼儿园教案《悯农》02-10

幼儿园《悯农》教案12-17

幼儿园悯农教案12-23

幼儿园古诗《悯农》教案06-08

幼儿园《悯农》教案7篇02-09

幼儿园《悯农》教案18篇02-22

少儿睡前故事11-21

少儿睡前故事【精选】01-22

悯农(其一)少儿唐诗

  悯农这首诗告诫我们,千万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因为这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我们不要去浪费,也不要去糟蹋。接下来小编整理了悯农(其一)少儿唐诗,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悯农(其一)少儿唐诗

  悯农·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释义

  粟:泛指谷类。

  犹:仍然。

  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译文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赏析

  这首诗的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创作背景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