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教案9篇【热门】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儿园小班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泥条盘绕的方法制作蜗牛。
2、愿意和同伴交流、讨论,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创意。
3、养成耐心、细致做事的习惯,对陶艺活动感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师布置“蜗牛”生活场景。
2、蜗牛图片多幅。
3、陶泥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出示图片,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你们看,这是什么?
2、讨论、练习蜗牛的制作方法。
(1)教师:蜗牛长什么样子?我们可以怎样制作蜗牛呢?
(2)师幼共同讨论蜗牛的制作方法。
(3)教师:蜗牛平时生活在哪里?会干些什么?请你们用陶泥尝试制作各种各样的蜗牛。
由于有了图片的加入,因此在此处教师没有进行示范,而是采用和幼儿一起讨论的'方式引导幼儿自己讲述制作的方法,同时也为后期制作不同的蜗牛奠定了基础。
3、幼儿制作,教师指导。
鼓励幼儿大胆创作各种不同姿态的蜗牛。
4、活动评价。
幼儿将制作的蜗牛放置于生活场景中,互相评价。教师作点评。
评价环节,教师为幼儿制作的蜗牛创设了一个生活空间,使幼儿制作的蜗牛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这样容易激起幼儿自己讲述的欲望,有利于幼儿语言和交往能力的发展。
活动建议:
1。区角活动在美术区开展绘画活动“可爱的蜗牛”;在墙面张贴图片,供幼儿欣赏。
2。家园共育家长可以和幼儿一起上网或去图书馆查阅有关蜗牛的资料,帮助幼儿了解其特征,扩展经验。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借助各种材料制造声音。
2.感知材料与声音的关系。
3.感受自制声音的乐趣。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各种瓶子(如:塑料瓶、易拉罐、玻璃瓶)、纸盒子(大小)、不同类型的纸(挂历纸、报纸、硬纸壳)、塑料带(薄、厚)、豆豆、米粒、纸片。
活动过程:
一、声音的秘密
1.出示:瓶子、豆子。
2.听听瓶子有没有声音?再听听豆子有没有声音?
3.想办法使他们发出声音?
二、声音的产生
第一次尝试操作验证:
1.分组操作,教师指导。
2.怎样制造声音。(空瓶子、罐子、盒子、豆豆、米粒、纸片)
三、声音的`不同
出示:不同材料的瓶子(如:塑料瓶、易拉罐、玻璃瓶)、纸盒子(大小)、不同类型的纸(挂历纸、报纸、硬纸壳)、塑料带(薄、厚)让幼儿听辨。(这个声音像什么?并出示给幼儿看)
辨析探究声音的特点:
1.撕纸(有的声音长,有的声音短)
2.塑料带、瓶、豆、盒子、米粒、纸片(有的声音是“砰砰的”“扑扑的”;有的说这声音“沙沙沙”“叮当叮当”象下雨,象打雷)
活动反思:
孩子们通过“动脑想、动手做、用眼看、用耳听”了解到不同的材料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兴趣和欲望得到了很大的满足,同时也教会了幼儿认识事物的方法。整节活动孩子的兴趣很浓,活动中体验到了成功与快乐。
不足之处:
活动中没能关注每个孩子,以至使孩子注意不集中。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感知几种气味,知道鼻子可以闻气味,能用简短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感受。
2、通过给气味瓶找朋友活动,判断气味,学会正确闻气味的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我闻到的气味 活动目标
1、感知几种气味,知道鼻子可以闻气味,能用简短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感受。
2、通过给气味瓶找朋友活动,判断气味,学会正确闻气味的方法。
3、喜欢阅读画面,感知鼻子的有趣用途。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不同的气味。
2、物质准备:
——密封但有气孔的“气味瓶”若干(里面分别装有香水、风油精、酒、醋等);
——用空气清新剂在教室里喷出一个清香的空气环境。
——幼儿用书人手一册,每组一盒彩色笔。
活动过程
1、教师带领幼儿进入弥漫着香气的活动室,激发幼儿的兴趣。
教师:今天教室和以前有什么不一样吗?你是怎么知道教室里香喷喷的呢?
教师:你还用鼻子闻过什么味道?
2、进一步感知鼻子的用处。
——出示气味瓶,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这里有许多有趣的瓶子,不打开盖子有什么方法能知道里面藏了什么吗?
——幼儿闻气味瓶,学习闻气味的正确方法。
教师引导幼儿不要将鼻子直接贴近瓶子,而是用手轻轻将味道扇进鼻子。
——教师:你闻到了什么味道?猜猜瓶子里是什么?
3、给气味瓶找朋友。(尝试气味与气味源匹配) ——教师(出示香水、风油精、酒、醋):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味道?
——教师(出示气味瓶):气味瓶里也装着这些东西,请你闻一闻,然后,把气味瓶送到和它一样味道的朋友那里去好吗?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并提醒幼儿用正确的方法闻气味。
4、讨论鼻子的用途,感知各种鼻子,知道鼻子的奇妙用处。
——教师:你的'鼻子能闻出香水、醋、酒的气味,你的鼻子还能闻什么气味?
——教师:我们的鼻子用处可真大,动物的鼻子有什么用呢?
——师生共同阅读幼儿用书,感知人和动物(大象、猪、狗等)的鼻子,请幼儿给画面人物和动物的鼻子涂上颜色,说说,他们的鼻子是什么样子的?他们的鼻子有什么用?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能正确感知3以内的数。
2.学习按要求进行匹配,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
3.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活动准备:
白板课件
活动过程:
一、依次引出动物,感知3以内的数量。
1、师:小朋友们看,这里是动物幼儿园。今天幼儿园开学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师:这是谁呀?(这是熊猫老师。)
熊猫老师很早就到了幼儿园,听!(播放羊叫声)谁来上学了?
有几只小羊呢?白白的羊毛像什么?
3、师:接着会是谁来了呢?(聚光灯效果)你是怎么知道的?猜猜有几只兔子?
小兔是怎么来的呢?(跳)那有两只小兔我们就跳两下好不好?
4、师:这是谁呀?
看看有几只小鸡?谁知道小鸡是怎么叫的呢?
那有三只小鸡我们叫几下呢?一起来学一学。
5、师:这时候,小狗和小猫一起来上学了。数数,小狗有几只?小猫又有几只?
评析:此环节紧扣活动目标一展开,采用听叫声猜动物,学动物跳、叫等方式依次引出动物,从而引导幼儿数数,感知3以内的数。此环节数学氛围浓厚,孩子们对于小动物们不同形式的出场也十分有兴趣,注意力集中,为活动的开展起了个很好的开始。)
二、匹配游戏,巩固幼儿对动物的认识。
1、师:小动物们在幼儿园里上课、游戏真开心。吃饭的时间到了,看看熊猫老师为小动物们准备了哪些好吃的.呢?(青草、胡萝卜、小青虫、肉骨头、小鱼)
2、师:这些好吃的,应该分别送给谁呢?送几个呢?
3、师:送的时候可以和小动物说什么?
请一幼儿示范喂食,并学说“*只**(小羊),*棵**(青草)给你吃”。
4、幼儿操作。
师:老师给你们每人都准备了一份送给小动物的食物,请你们从椅子下拿出来。想一想这些好吃的应该怎么送?送的时候要说什么?
5、师:我们来看看**碗里的食物是不是都是它最喜欢吃的呢?(送错的食物请幼儿重新送)
6、师:小动物们都吃到了各自喜欢的食物,真开心。放学的时间到了,我们来看看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播放录音,熊猫老师说了什么呀?
小动物的妈妈们呢?(原来她们都藏起来了,我们一起来找找。)
是**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们一起喊她出来吧!(**妈妈,快出来吧!)
(评析:此环节以匹配为主,主要完成教学目标二,同时将喂食、找妈妈的游戏与目标一感知3以内的数紧密结合起来,让幼儿在玩中学,无形中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结束活动。
小动物们找到自己的妈妈,真开心。他们都很有礼貌的说“谢谢,谢谢小朋友们!”他们很感谢小朋友们,那我们应该对他们说什么呢?
现在她们要回家了,我们也回去吧。
(评析:此环节是活动的结束部分,借助小动物们的感谢之意,让每一个天真的孩子都感受到成功与助人为乐的喜悦,延续着孩子们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反思:
活动中我将小动物依次出场环节与为小动物找妈妈环节设计制作成白板课件。其中运用到听叫声猜动物,学动物跳、叫等方式引出动物并数数,根据动物的相应特征找出画面中隐藏的妈妈们的方式,让幼儿在白板课件的帮助下,通过听、猜、找等游戏手段,让幼儿在玩中学,充分享受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而将给小动物喂食环节设计成幼儿动手操作,并安排在利用白板课件的两环节之间,做到动静结合,合理分配。将不同食物依次送给不同的动物吃,并能边送边讲述,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也能让幼儿从中得到辨别与表述的提高。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意识到,在活动的设计和执行过程中,应坚持以孩子为主体,充分相信每位幼儿都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在活动中还应提供自由、宽松、和谐的环境,引导幼儿主动探索认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获得新知识。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5
幼儿园小班绘本教案:捉熊去
设计意图:
绘本《我们要去捉狗熊》极具游戏精神,描述了一家人克服种种困难前去捉熊,最后安全逃回家的故事。小班幼儿具有很强的同情心和泛灵意识,特别容易进入故事情境。如能借助故事情景,顺应幼儿的知识经验和兴趣指向设计活动,能使动作练习变得有趣,让幼儿百玩不厌。
“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是小班幼儿动作发展的目标之一。在我园,有一种质地极软、弹性很好的海绵垫子,平时用来给孩子们进行爬、滚的练习。在这次活动中,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它们变成了“又深又软的烂泥潭”,幼儿在通过时需要把脚抬高、保持身体平衡,这种新的锻炼方式与平衡木做成的“桥”一起对不同水平幼儿的平衡能力形成了适度的挑战,引发了幼儿强烈的活动欲望。
另外,在本活动中,我们把浴巾简单地卷起来做成“宝宝”,让幼儿带着“宝宝”活动,既增加了动作难度、提高了锻炼效果、激发了幼儿兴趣,又起到了安抚幼儿紧张情绪的作用。游戏情境中的互动语言充满人文气息,不仅起到环节过渡的作用,还渗透了关爱、互助的价值观。本活动融合了有关社会性、创造力和主动性等发展目标,具有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双重价值。
目标:
1.练习在平衡木、海绵垫上行走,发展平衡能力。
2.能够根据一定的路线行进,遵守游戏规则。
3.敢于挑战自己,并乐于跟同伴一起参加游戏。
准备:
1、幼儿曾听过故事《我们要去捉狗熊》。
2.在场地上,用地垫铺成“家”,用红、黄、蓝三组海绵垫子当“烂泥潭”,用红、黄、蓝三组平衡木当“桥”,用纸箱等材料做“山洞”。
3.用浴巾做成的“宝宝”每人一个,红、黄、蓝三色的三角巾每人一块系在脖子上。
4.请一位教师配合扮演“熊”。
过程:
一、热身活动:和宝宝做游戏
师:你喜欢你的宝宝吗?你会带他怎么玩?
幼:我会背宝宝走路/我会抱着宝宝转圈/我会扶着宝宝走路/我会举着宝宝跳跳跳……
(幼儿每说到一种玩法,教师和幼儿便抱着“宝宝”一起做动作。)
师:宝宝累了,我们带着宝宝安静地休息一会儿吧。(幼儿摇“宝宝”睡觉,然后轻轻放下“宝宝”。)
二、情境游戏:捉熊去
1.了解游戏玩法和规则,初步尝试玩游戏。
师:还记得《我们要去捉狗熊》的故事吗?故事讲了什么?
师:今天,我们也来玩捉狗熊的游戏。大家看,这里是小桥,前面有一块大大的烂泥潭,远处有一个山洞,山洞里住着一只大熊。宝宝这会儿睡着了,我们一起去捉熊,好不好?
师:请你先看看自己三角巾的颜色,然后从相同颜色的“小桥”和“烂泥潭”上走过去。
(幼儿走过“小桥”和“烂泥潭”,教师关注幼儿走“烂泥潭”时的表现。)
师:今天大熊不在家,让我们沿着原路回去吧。
(析:第一次游戏设置的“熊不在家”的情节,有利于幼儿在比较轻松的心理状态下练习动作。)
2.交流行走的经验,重点练习“踩”的动作。
师:刚才去大熊家的路上,哪里最难走?谁还摔倒了?
幼:烂泥潭最难走了!
师:为什么烂泥潭很难走?
幼:因为烂泥潭很软/踩下去一个坑……
师:怎么走才能不摔倒呢?
幼:要把脚抬得高一点。
师:你来试试看。
幼:要轻轻地、慢慢地走。
师:大家一起来试试。
师(小结):原来经过“烂泥潭”时要把脚抬高一点,然后轻轻地、慢慢地放下去,这样就不会摔跤了。
师:好吧,趁着大熊这会儿不在家,我们再去练习练习!
(幼儿练习2~3遍。)
3.增加难度进行游戏。
(1)抱着宝宝去捉熊。
师:我的宝宝也想跟着我去捉熊呢!你们的宝宝想不想去呢?
师:好,那我们就请不想去的宝宝看家吧。其他的宝宝和我们一起去捉熊。你们能保护好自己的宝宝吗?怎么保护呢?
幼:我抱好我的宝宝。
幼:我不摔跤,宝宝也不会摔跤。
(师幼一起抱着“宝宝”过“小桥”“烂泥潭”,到达“山洞”后,配班教师扮演大熊从“山洞”里出来,慢慢追赶。大家原路逃回“家”。)
(析:一方面,幼儿抱了“宝宝”之后,动作难度加大;另一方面,“大熊”的存在营造出了紧张的.氛围。也加大了动作难度,从而有助于幼儿平衡能力的发展。)
(2)增加器材难度再次去捉熊。
师:大家快关上门。
师:刚才真是太紧张了,大熊追过来的时候,有两个妈妈摔倒了,还有两个爸爸从其他地方跑回家,差点迷路了。其实大熊的身体比我们重,他从烂泥潭里经过时会陷得更深,走得更慢。只要我们不摔跤,他就一定追不上我们。
师:瞧,熊在做什么?
幼:熊把“桥”变长了!
幼:熊还把“烂泥潭”变得更深了。
幼:他不想让我们去捉他。
师:你们还敢去捉熊吗?能顺利地走到熊那里去吗?走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幼:我们要小心。
师:是的,我们不光自己要小心,还要相互帮助,看到有人摔倒了,旁边的人可以扶一下。
幼:我们要把脚抬得更高。
师:好,我们带上宝宝出发吧!
(“大熊”低声吼着,慢慢地从“山洞”里出来追赶幼儿。)
(析:在游戏中,幼儿容易因情绪激动而导致动作变形甚至摔倒,因此,“大熊”只是慢速追赶,以减少幼儿的游戏紧张感,切合小班幼儿的心理特征。)
4.转变情节进行游戏。
师:我们安全地回家了,门也关紧了。你们听到大熊说什么了吗?(“大熊”在“山洞”里喊话。)
幼:大熊很伤心。
幼:大熊说他不想抓我们,想跟我们做游戏。
师:大熊不想抓我们,只是想跟我们做游戏。那你们愿意跟他做朋友吗?
幼:我们跟大熊做朋友吧!
师:怎么才能让大熊明白我们的意思呢?
幼:我们去好好跟他说。
幼:我们站在山洞夕卜面跟他说。
幼:我们唱一首歌给他听。
(幼儿通过“小桥”和“烂泥潭”走到“山洞”外面,去安慰“大熊”,跟“大熊”做朋友。)
熊:你们好,我也有一个宝宝,你们想跟我的宝宝做朋友吗?
幼:好啊/原来大熊也有宝宝……
师:我们请大熊到我们家去做客,好吗?
(幼儿一起沿着原路返回。)
(析:随着游戏情节的发展,幼儿的心理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带着对熊的理解和同情,又一次踏上了“找熊”的路,从而使重复的动作练习变得轻松有趣。另外,变化的情节也激发了幼儿关心别人、主动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三、整理活动:学大熊与宝宝做游戏
师:大熊平时是怎么跟宝宝做游戏的呢?让我们跟着“大熊”一起带宝宝玩吧。
熊:我会带着宝宝骑马(把宝宝放在膝盖上颠一颠),我会带着宝宝滑滑梯(让宝宝从膝盖往下滑),我还会让宝宝在我的身上滚一滚(让宝宝在腹部滚动)。
(幼儿跟随“大熊”一起做放松动作。)
(析:让幼儿和“大熊”一起带“宝宝”游戏,自然转入安静的整理活动,既承接了前面的游戏情节,又起到了放松幼儿身体、调整幼儿心理的作用。)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喜欢参与音乐活动,感受角色游戏的乐趣。
2.学会看图演唱歌曲。
3.能根据歌词做相应的动作。
活动准备:
图片,头饰,音乐CD.
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
教学难点:
能参与到角色游戏中。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带领幼儿以“游戏”导入,激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教师扮兔妈妈,幼儿扮小白兔去树林里采蘑菇。
二、学唱歌曲
幼儿欣赏音乐。(播放音乐《小白兔与大灰狼》)
这个音乐里说了什么?
(请个别幼儿说。)
分别出示图1、图2、图3、图4引导幼儿看图学歌曲。并创编动作。
三、游戏活动
幼儿扮演小白兔,教师扮演大灰狼,当“哎呀,狼来啦!”幼儿就快速地跑回座位。
四、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指出“选择、编排教育内容要依据目标进行。要充分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贴近儿童实际。学前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小班孩子的年龄特征决定了游戏是他们学习的最佳形式,也是最容易让他们接受的。以上活动中的游戏是我根据正在开展的音乐活动“小白兔和大灰狼”设计的,游戏情节简单又充满童趣,可爱的小白兔又是孩子们都喜欢的动物,连平时几个总不爱参与集体游戏的孩子都轻松地玩起了游戏,在愉快的活动中孩子们的基本动作得到了发展。
《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在游戏过程中给予适当指导,保持愉快的情绪,促进幼儿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应进入游戏角色,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夸张有趣的肢体动作带领孩子进行游戏。看到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轻松愉悦地游戏时,我真的感到,用一颗天真的童心和孩子相处,孩子们一定会越来越喜欢你。
活动前,我首先对目标进行了定位,音乐活动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就是让小朋友能够学唱一首歌。但是对于这节活动,我的主要目标是除了学唱歌曲还要能根据歌曲内容做相应的动作,并参与到角色游戏中。不足之处是活动中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炼。游戏规则没有交待完。准备的不够充分。在下次活动中,教师应该避免再出现同样的事情。当然还有各位领导和老师们指出的问题在下一次的活动中要改正。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感知各类水果,制作水果拼盘,品尝水果的滋味,培养幼儿触摸觉、嗅觉、味觉的能力。
2、幼儿感受秋天水果成熟的喜悦心情。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参观果园
2、苹果、梨子、香蕉、柑橘、柚子、石榴等水果若干个
3、塑料盘子五个,塑料刀子每人一把
活动过程:
一、引入:
今天,农民伯伯给我们送来了好多的水果,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水果?
二、感知水果
1、分组观察水果(引导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来感受水果的色、香、)
2、集中交流讨论。鼓励幼儿大胆把自己看到、摸到、闻到的感受告诉他人。
三、水果拼盘比赛
1、幼儿分组讨论:如何制作水果拼盘
2、幼儿分组制作水果拼盘(提醒幼儿用刀时要小心)
3、欣赏各组的水果拼盘,幼儿进行评价
四、品尝水果拼盘大会引导幼儿品尝自己做的水果拼盘,并说说吃到的滋味如何
五、游戏“运水果”结束。
幼儿园小班科学《水果》教案四:我爱吃水果
活动目标:
1、能围绕“水果”话题,用简短的句子谈论自己爱吃的水果名称、形状、颜色、味道。
2、初步学习安静地倾听别人谈话。
3、了解吃各种水果对人身体的好处。
活动准备:
每人带自己爱吃的水果若干、小盘子等。
活动过程:
一、品尝水果,引出谈话主题
幼儿品尝切好的水果,思考回答问题:水果好吃吗?你喜欢吃什么水果?
二、围绕自己喜欢吃的水果自由交谈
1、你吃过什么水果?它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什么味道?
2、幼儿上台,交流自己喜欢吃的水果的特点。
3、教师参与谈话,引导幼儿围绕水果与同伴交流。
三、拓展谈话内容,集体讨论水果,教师作小结
四、水果宴会
教学反思:水果是幼儿熟悉、喜欢的,同时水果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在活动开展之前,我们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请家长带孩子参观水果店,收集水果图片、实物,丰富有关水果的经验。
孩子们通过观察了水果外形特征,认识几种比较特别的水果,感知到水果的多样性,能区分明显的大小差异。让幼儿在吃水果的过程中,知道如何剥水果,了解水果还有其他的吃法,并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还有就是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资料、让幼儿参与环境的布置等就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途径。
幼儿园小班科学《水果》教案五:认识水果
活动目标:
1、认识两种水果,能准确的说出两种水果的名称。
2、幼儿通过视觉、嗅觉、味觉说出水果的颜色、形状、味道等特征。
活动重点: 能准确说出水果的名称。
活动难点: 能说出水果的颜色、形状或味道
活动准备: 水果实物、切好的`果盘、神秘袋两个、神迷盒两个、牙签若干。
图片来自:昵图网
活动过程:
一、组织教学:手指操《小手拍拍》
二、基本活动
1、出示神秘袋
师:“宝贝们,看。今天老师带来两个神秘的袋子,里面有好多的好吃的。你们知道里面装的什么好吃的吗?”
师:“老师也忘了里边装的什么啦,我来……(老师假装往出拿)诶,老师请两个小朋友来帮老师,谁愿意来,”
师:“某某、某某你俩来摸一摸”(请幼儿过来,先摸一摸,提醒幼儿只能摸一个)“某某猜一猜,你摸到了什么呀,”“宝贝,那你摸到了什么呀,”(幼儿进行猜测,是哪种水果之后再拿出验证)
师:“那我们拿出来看一看,到底是不是某某,”
(通过引导,幼儿说出水果的名称,了解水果的外形特征。
例如,苹果)
师:“呀,这是什么啊,苹果。那某某猜对了没有,拍拍手吧。
师:“谁能告诉我这个苹果是什么颜色的呀,它长什么样子的,”(如幼儿说不来提醒是圆圆的还是长长的)。
运用此方法,逐个拿出认识苹果,香蕉。
2、闻一闻
师:老师这儿还有两个漂亮的神秘盒,里边也装了好吃的,这次老师不要你们用手摸,要让你们用小鼻子闻一闻里边装的是什么,(老师请若干幼儿来闻一闻是什么水果。并拿出来验证)
3、尝一尝
师:“宝贝们表现的真棒,想不想吃,那怎么样才可以吃啊,”(苹果洗洗吃、香蕉剥皮吃,在了解水果的吃法过程中,引导幼儿复习水果的名称。)
师:“老师这儿给你们准备了洗干净、切好的水果,我们一起来尝一尝,看看他们是什么味道的。”
(1)、请几个幼儿先来尝一尝,说出你吃的是什么水果,是什么味道,
(2)、请几个幼儿将眼睛蒙起来吃,吃完告诉大家吃的是什么水果,是什么味道,
(3)、幼儿分组吃不同的水果,吃完告诉老师你吃的是什么水果它是什么味道的。
三、结束活动
师:“宝贝们,苹果和香蕉好不好吃呀,苹果是什么样子的,什么颜色的啊,什么味道的啊,香蕉是什么样子,什么颜色,什么味道的啊,”(最后总结,复习水果名称,颜色和味道)
师:“今天老师在外面也藏了一些水果宝宝,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好吗,”
和幼儿去户外找,结束活动。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探索学习用十字对插的方法制作立体小盆栽。
2、尝试简单的涂色游戏,愿意用颜料为小花涂色。
3、提高手工制作的兴趣。
【活动准备】
人手两张平面的“盆花”(—面涂好颜色、上下开好凹槽)、毛笔、抹布、颜料若干、教师范例。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盆栽,引起幼儿兴趣。
1、春天来了,漂亮的小花都开了,今天老师给我们小朋友带来了—盆小盆栽,看,漂亮吗?
2、老师的这盆花是用两张这样的平面“盆花”做出来的,你知道是怎么做的吗?
3、请小朋友们试一试用两张平面“盆花”变成立体的小盆栽。
二、引导幼儿通过大胆尝试,学习镧作一盆立体的盆花。
1、师:老师也给小朋友准备了两张平面的花,请你去试一试,看看能不能也变出这样一盆立体的小花。
2、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教师观察幼儿的操作情况。
3、请成功的小朋友来介绍自己的`方法。
4、教师总结并示范正确方法和注意点。
三、鼓励幼儿愿意尝试用颜料为小花涂色。
1、教师介绍运用毛笔和颜料给小花涂色。
2、教师简单示范并介绍涂色的方法。
四、幼儿操作活动,教师指导。
1、鼓励幼儿大胆为小花涂色。
2、等颜色稍干后做成立体的小盆栽。
五、评价活动。
1、展示幼儿做的小盆栽,对幼儿出现的一些情况进行概括。
2、请幼儿来说说你做的小盆栽想送给谁。
3、出示小房子、小树延伸活动,引导幼儿以后也可以来试着做—做其他的物品。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9
[设计意图]
抽象的数学知识,让幼儿学起来乏味无趣,为了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在思维游戏《珍珠变变变》活动中,我试图设计了“去小熊家做客”这一主题,让幼儿通过“给小熊串糖葫芦”和“穿项链打扮自己”等游戏,让幼儿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会手口一致地点数物体数量,真正使幼儿感受到“玩中学、学中玩”的乐趣。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并说出总数,建立初步的数概念,培养幼儿对数数的兴趣。
2、 通过手眼协调地进行穿珠,培养幼儿专心操作的习惯。
[活动准备]
1、 信封一个:幼儿每人一套材料(彩色珠子25颗,穿珠小棒1根,穿珠绳2根)
2、 场地布置:小河、山洞。
3、 布置小熊的家:小熊玩具一个、小熊头饰一个、各种食物若干。
[活动过程]
1、 导入活动。
(1) 教师出示小熊的来信并念给小朋友听:“亲爱的小朋友们,新年快到了,我家里给你们准备了许多好吃的东西,欢迎你们到我家来做客。小熊笨笨。”“我们去小熊家,给它带点什么礼物呢?”“哎,对了小熊最爱吃甜的食物,我们去给它买串糖葫芦吧!”
(2) 教师带幼儿过“小河”、钻“山洞”,并引导幼儿点数“石头”、“山洞”的数量。
2、 开活动。
(1) 串糖葫芦。
教师带幼儿来到一片空地上,教师发现许多“宝盒”(幼儿活动材料)。教师说:“我们看看能从宝盒里发现什么。”引导幼儿说出用小棒、彩色珠子自制“糖葫芦”。
幼儿挑选自己喜欢的珠子,逐一穿到小棒上,制成“糖葫芦”。
幼儿制成“糖葫芦”后,教师引导幼儿按一定的`顺序反复进行手口一致地电数并说出总数。
(2) 穿项链。
(3) 教师说:“我们去小熊家做客,得打扮得漂亮些,怎样才能让自己变得更漂亮呢?”引导幼儿根据“宝盒”里的绳子、珠子,想出给自己制作项链、手链、腰链等来打扮自己。
幼儿用穿珠绳将珠子穿成项链、手链、腰链等,穿完后手口一致地进行点数。
教师帮幼儿打结,幼儿戴上项链、手链、腰链等。
3、结束活动。
教师带幼儿来到小熊家,把“糖葫芦”送给小熊。
教师扮成小熊:“欢迎小朋友到我家来做客,谢谢你们送给我糖葫芦,我也给你们
准备了许多好吃的。”引导幼儿找出与数量相对应的食物,并进行品尝。
【幼儿园小班教案】相关文章:
小班教案幼儿园小班教案01-18
小班教案幼儿园小班教案15篇01-18
小班美术教案_幼儿园小班美术教案01-13
幼儿园小班教案06-12
幼儿园小班教案(精选)08-18
[精选]幼儿园小班教案08-18
幼儿园小班教案[经典]08-19
【精选】幼儿园小班教案07-08
(精选)幼儿园小班教案07-08
(精选)幼儿园小班教案07-10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